风格是秩序感,也是瓦解路径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会议大厅,Xie Yihan 靠坐在圆桌一侧,身着一套深灰色 THOM BROWNE 套装,经典的四杠织带隐匿于袖口,细节克制而锋利。与会者或许只看到她在气候议题中的冷静发言,但少有人知道,她刚从都灵转机而来,身边随行文件中同时塞着三份提案:关于储能系统、女性可持续叙事,以及东亚视觉哲学的全球转译。她不是某个议题的“代表人物”,而是一个系统内的造构者。
她没有Instagram上的“生活方式”,却在很多场合被误以为是艺术总监,或某个欧洲艺术基金会的创始人。有人看她穿 Baracuta G9 ,Barbour,甚至“像50年代英伦老钱男性”的外套,也有人惊叹她竟然能把男装穿出“女性主义修辞感”。她说:“风格并不是去代表什么,而是你选择什么样的秩序,以及你准备打碎多少期待。”她的风格,也正是她工作的影子:一个不在主叙事中,但始终能开出路径的结构者。
Xie Yihan 现任 ICRS(Istituto Italo-Cinese per le Relazioni Sostenibili,中意可持续关系研究院)主席。这个跨国机构长期深耕中意之间的文化、能源与社会可持续机制,被视为中欧之间极具战略张力的叙事平台之一。在成为主席之后,她以系统设计者的方式介入其发展方向,并提出“文化应作为基础设施而非附属修辞”的路径主张。她这样描述ICRS的角色:“我们并不只是参与对话,而是在搭建承载对话的平台。”
文化不是背景音,而是结构体
ICRS 起步于中意之间的文化交流,但她从未满足于传统模式下的“文化交流”。她强调:“文化不是用来装饰的,不是挂在外交墙上的配图,它本身应该是平台。” 在她的操作系统中,文化是一种战略结构,可以调配,也能组织资源。她在日内瓦提出过“东亚感知哲学与城市叙事的重组提案”,并在米兰推动家族基金与中国非遗文化之间的对接模型。她更像是在运营一套文化资本的“协议层”,不是“讲故事”,而是“生成结构”。Xie Yihan 从不以可见性为路径,但始终在影响机制的生成逻辑。她在私营能源品牌欧洲战略中重构叙事架构,于科技—文化交界提出“感知型能源语法”,并在联合国SDG平台主导发起聚焦女性结构参与的国际倡议体系,持续推动东亚文化机构在多边语境中的系统性发声。
女性,并非议题,而是组织方式
在她的词典中,“女性”不是一场抗争或标签,而是一种新的组织方式。“我不想重复一种必须强硬才能突围的叙事。女性可以是网络,可以是容器。”她主导的“East Asian Women for Sustainability”机制,正是基于女性作为“平台节点”的想法而设计:以女性为结构,不是作为个体代言,而是系统缝合点。
尾声:下一个十年是“结构”的时代
Xie Yihan 并未将自己标注为“先锋女性”或“跨界代表”,她更倾向于被看作一个能看懂结构,并能重写结构的人。“我做的事情,很少有名字。但你回头看,会发现一部分世界的确因此连接得更顺了。”
或许她不需要抬头仰望谁,因为她正在打造的,就是结构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