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11月21日,Miu Miu呈现文学俱乐部上海站活动。以“女性成长启示”为主题,探讨三位女性文学大师的作品:法国存在主义学者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日本昭和时代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圆地文子(原名上田富美)以及当代中国文学的卓越代表张爱玲。受欧洲文学沙龙与艺术家社群的悠久传统所启发,Miu Miu文学俱乐部于2024年于米 兰启动,通过文字映照今昔女性的生命图景。Miu Miu文学俱乐部上海站活动延续Miu Miu致力于推进当代思想进步与文化教育的立意。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活动选址于上海展览中心西一馆。这座沪上地标建筑为重要活动与展会空间,承载城市丰厚历史。Miu Miu文学俱乐部上海站活动举办一系列对谈,探讨少女时代、爱情哲思与教育启示,对数世纪以来灌输给女性的教条提出诘问。对谈之外,活动将汇聚一众嘉宾,呈现诗文朗诵与现场音乐表演。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MIU


首场对谈以“西蒙娜·德·波伏瓦:自我意识的力量”(Simone de Beauvoir: The Power of Self-Awareness)为主题。文学学者兼《形影不离》(The Inseparables)译者曹冬雪、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袁筱一,以及专注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与海派文化研究的张屏瑾,共同探讨作品《形影不离》。这部中篇小说成书于1954年,却因内容过于私密而未能在作家生前出版,直至2020年方得以面世,重新唤起公众对这位杰出女性主义思想者的关注。撰写过《第二性》(The Second Sex, 1949)及《端方淑女》(Memoirs of a Dutiful Daughter, 1958)的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在书中描绘了一位少女步入成年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女性友谊在自我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场对谈以“圆地文子:爱与反抗”(Fumiko Enchi: Love and Resistance)为主题,由日本作家兼译者吉井忍,与小说家、散文家、译者、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黄昱宁,以及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叶子共同主持,聚焦圆地文子作品《The Waiting Years》(1956)。这部小说以含蓄笔触批判男权社会,讲述了高官夫人友子被迫为丈夫物色妾室,因而自身需求被男性权威压制的故事。

第三场对谈以“张爱玲:成长与逃离”(Eileen Chang: Growth and Runaway)为主题。马来西亚华语作家兼记者黎紫书,与中国作家、编辑兼张爱玲研究专家张曦,以及当代小说家笛安共同解读张爱玲作品《雷峰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作为张爱玲的半自传体小说,1963年以英文写就,在作者辞世后,于2010年出版,记述了沈琵琶的成长历程:凭着对文学与艺术的热爱,她挣脱曾经显赫而今式微的家族,赴海外求学,冲破传统与压抑的社会框架,实现自我解放。

伴随对谈环节,三位Miu Miu品牌大使李庚希、刘浩存及赵今麦为来宾领读所选书籍段落。Miu Miu品牌大使刘柏辛与海朋森乐队主唱陈思江献上现场音乐表演。

活动当天逾600位文化、文学、艺术及时尚界嘉宾共聚上海,共同见证艺术与文化的持续传播与传承。

MIU MIU文学俱乐部上海站活动日程:

11月21日

上午10:30

对谈——西蒙娜·德·波伏瓦:自我意识的力量(Simone de Beauvoir: The Power of Self-Awareness)

2020年,在完成60多年后,《形影不离》的出版以一个新的故事重新召唤了波伏瓦的声音。小说探讨了一个女孩走向女性的旅程中非常关键的方面:她的自我意识是如何觉醒的,并揭示了女性情谊在探索自我意识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受此主题的启发,与谈嘉宾将加入一场关于女性友谊、少女的自我意识和成长的对话,结合波伏瓦《第二性》中对于“少女”的讨论,寻找为当代年轻女性赋权的新途径。

片段朗读:刘浩存

与谈嘉宾:袁筱一、曹冬雪、张屏瑾

下午1:00

陈思江音乐表演

下午2:00

对谈——圆地文子:爱与反抗(Fumiko Enchi: Love and Resistance)

圆地文子的写作聚焦女性的生存状态,揭示传统家族制度对女性的压抑,并探索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觉醒与反抗的可能。她写于1957年的小说《The Waiting Years》曾获得“野间文艺奖”。小说中的女人们经历了岁月的流逝,衰老和死亡,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夫权和男权的反抗:一种属于弱者的微观的反抗,小说因此而显得既写实又浪漫。

与谈嘉宾将从《The Waiting Years》开始,结合自己的阅读与创作,讨论如何将女性的情感与欲望,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等主题实现在文学作品中。

片段朗读:李庚希

与谈嘉宾:吉井忍、黄昱宁、叶子

下午4:00

对谈——张爱玲:成长与逃离(Eileen Chang: Growth and Runaway)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最知名的女作家,她出生于上海,是1940年代的文学传奇。《雷峰塔》是她离开大陆定居美国后所作,写于1957-1964年,是“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与张爱玲的其它成名小说相比,自传体小说更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其内心世界,了解“文学天才”的形成,同时包含更多女性视角与立场。《雷峰塔》从女主人公4岁写至18岁,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这位天才作家的成长经验。

除了讨论小说主题和张爱玲具有鲜明风格的美学外,与谈嘉宾还将作为写作者,展开一场关于女性人物的塑造经验的对话,展现她们各自写作的起点与心路历程。

片段朗读:赵今麦

与谈嘉宾:黎紫书、张曦、笛安

晚上6:30

DJ表演

晚上8:00

刘柏辛音乐表演

晚上8:30

DJ表演

附录

Miu Miu文学俱乐部是Miu Miu精心策划的一系列最新文化体验项目,旨在推动文学的发展。2024年4月,Miu Miu文学俱乐部首次活动“生活书写”(Writing Life)聚焦意大利女性主义作家Sibilla Aleramo和Alba De Céspedes的文学作品。Miu Miu文学俱乐部2025年度上海站活动“女性成长启示”延续同年四月米兰站的精神脉络。此外,Miu Miu推出由女性主导的短片创作平台——Miu Miu“女人的故事”(Women’s Tales),至今已成为全球持续时间最长的女性影像委约项目;并在2021至2024年与数位女性艺术家合作呈现时装秀场空间装置。同时,Miu Miu担任巴塞尔艺术展巴黎展会(Art Basel Paris)公共项目官方合作伙伴。此项合作始于2024年Goshka Macuga策划、Elvira Dyangani Ose组织的“故事与叙事者”(Tales & Tellers)项目,并延续至2025年10月Helen Marten呈现的“30场暴风雪”(30 Blizzards.)艺术实践。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生于一个巴黎中产阶级天主教家庭。她天资聪颖,曾在索邦大学(Sorbonne)攻读哲学,并于1929年通过高等教师资格考试(agrégation),成为该考试历史上最年轻的成功投考人。同年,她结识了Jean-Paul Sartre,二人建立起终生的开放式伴侣与文学伙伴关系。她与Zaza Mabille(逝于1929)之间的亲密友谊对她产生深远影响,启发她创作了出版于2020年的遗作《形影不离》。De Beauvoir曾在1930年代教授哲学,但在1941年纳粹占领期间被解职。她坚定地推动女性主义思想,挑战传统性别规范。De Beauvoir逝于1986年4月14日,与Sartre合葬于蒙帕纳斯公墓(Montparnasse Cemetery)。De Beauvoir的作品探讨道德、自由意志和社会结构。《第二性》(1949)彻底改变了女性主义思潮。她的代表作品亦有小说《他人的血》(The Blood of Others,1945年)、《人都是要死的》(All Men Are Mortal,1946年)以及获龚古尔文学奖(Prix Goncourt)的《名士风流》(The Mandarins,1954年)。

圆地文子(Fumiko Enchi)

圆地文子(Fumiko Enchi)(1905-1986年)为日本作家兼剧作人,深刻洞察性别、性欲及女性在男权社会所受的压迫。她生于东京,原名上田富美,深受父亲(语言学家)及祖母的故事讲述所影响。虽饱受健康问题困扰,未能接受正式高等教育,她仍通过自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圆地的文学生涯起步于戏剧,后转向散文创作,并在1950年代崭露头角。其包括《The Waiting Years》(1957年)和《女面》(Masks,1958年)在内的代表作品往往新释日本古典文学,尤其是女官紫式部于11世纪创作的《源氏物语》(The Tale of Genji),而她也将这部作品翻译为现代日语版本。圆地文子是探讨女性衰老与性欲主题的先锋,作品中融合了现代心理学视角与传统文化元素,如能剧(Noh)中用复杂面具表现不幸女性的艺术手法。凭借对文学的贡献,圆地文子于1985获授日本最高文化荣誉——文化勋章,并摘得野间文艺奖(Noma Literary Prize)与女性文学奖(Women’s Literature Prize)等诸多重要奖项。至今,她依然是日本文坛举足轻重的女性主义创作者。

张爱玲(Eileen Chang)

张爱玲(1920—1995年),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上海,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早年接受中西结合的教育,曾考取伦敦大学,因战事滞留香港,于香港大学求学,后返回上海。1940年代,张爱玲在上海文坛迅速崛起,发表多部代表作,如《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出版了她最负盛名、流传最广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她的作品以对小市民爱情与婚姻的冷峻剖析、细腻的心理描写而著称。在战争离乱的年代,遭遇封锁与沦陷的城市中,张爱玲对人性和日常的书写表达出一种特殊的“苍凉”的美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抗战结束后,张爱玲更多涉足电影编剧业,知名作品有《太太万岁》《不了情》等。1950年代张爱玲移居美国,仍持续创作,后期作品充满了对早年上海生活的回忆以及重写。晚年的张爱玲深居简出,1995年在洛杉矶去世。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得到持续的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她的写作对后世华语女作家起到持久的启示作用。

与谈嘉宾:

袁筱一

袁筱一是《文字·传奇:十一堂法国现代经典文学课》《最难的事》《文学翻译基本问题》等书的作者,是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及翻译理论研究学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她的主要译作有蕾拉·斯利玛尼《温柔之歌》《食人魔之歌》、莫迪亚诺《这样你就不会迷路》、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加缪《西西弗神话》等。2018年她凭借《温柔之歌》获得第十届傅雷翻译出版奖,2024年获中国翻译协会“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称号。袁筱一教授对法国女作家包括蕾拉·斯利玛尼、波伏瓦、杜拉斯等均有深入的研究,她的《文字·传奇》一书中有对波伏瓦和萨特文学的精彩论述。

曹冬雪

曹冬雪是波伏瓦《形影不离》一书的中文译者,该书于2022年在中国大陆出版。她还译有《战斗的海狸:西蒙娜·德·波伏瓦评传》(合译)、《正义与批评》、《论美国的民主》等书籍。现在任教于南京理工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2013年,曹冬雪凭借译作《论美国的民主》,获得了第五届傅雷翻译出版奖首度设立的新人“萌芽”奖。2024年,她还翻译出版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半自传体小说《被冻住的女人》,该书描绘了一位女性始自少女时期的性别意识和生命历程。

张屏瑾

张屏瑾是《女性影像手册》《我们的木兰》《众生之城》等书的作者,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她一直致力于城市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研究、性别与影像批评。她对中国现当代女作家,包括张爱玲、丁玲、王安忆、陈染、“70后”“80后”女作家群等有长期研究,对中国左翼电影中的女明星现象、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传播、女性主义的当代发展等问题有大量学术见解及媒体发言,对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克里斯蒂娃等西方女性理论家、作家也有论文阐释。

吉井忍

吉井忍,日籍华语作家。著有《东京八平米》《格外的活法》。她毕业于国际基督教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年轻时曾在成都留学,后在法国南部务农,辗转亚洲各地任新闻编辑。吉井忍现居东京,于2023年出版的《东京八平米》描写其在东京的日常生活。本书获评“豆瓣2023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类)第二名”。她还著有《东京本屋》《四季便当》系列等。吉井忍的作品在中国有很多读者,她十分擅长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生活的哲学,以及对都市女性的观察。

黄昱宁

黄昱宁是小说集《八部半》《体面人生》的作者,也是一位英语文学作品的资深译者,现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她的译作包括伊恩·麦克尤恩的《甜牙》《在切瑟尔海滩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捕鼠器》、亨利·詹姆斯的《螺丝在拧紧》等,曾获得第四届春风悦读“金翻译家奖”。2019年,她凭借个人首部小说集《八部半》获得了第二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颁奖词称赞她“示范了打通西方现代小说传统与中文写作的卓越能力”。此外她还出版有散文集《假作真时》《一个人的城堡》等。

叶子

叶子是文学评论集《不确定的批评》的作者,她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优秀的青年学者,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访学,叶子的科研成果曾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紫金山文学奖”新人奖、“金陵文学奖”新人奖及“南京市文学艺术奖”青年人才奖等。叶子翻译了安吉拉·卡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作家的作品,现在还担任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主理人。

黎紫书

黎紫书是马来西亚华语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95年,黎紫书以一篇《把她写进小说里》获得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小说首奖;长篇小说《流俗地》荣获第三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以及《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好书、2021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多个荣誉;2024年,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第八届郁达夫小说奖。此外她还曾获得南洋华文文学奖、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中国台湾《联合报》文学奖及《时报》文学奖等。已出版长篇小说《流俗地》《告别的年代》,短篇小说集《野菩萨》《未完.待续》,微型小说集《余生》以及散文集《暂停键》等著作十余部。

张曦

张曦是《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学》一书的作者,现为上海市社科联合会《学术月刊》杂志社资深编辑,主编有“学术月刊”系列丛书,是张爱玲研究专家。其对张爱玲的研究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近期正致力于张爱玲晚期作品研究。作为一名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两栖的学者,张曦曾在《钟山》《上海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数十篇,出版小说集《只是朱颜改》,她的小说代表作《只是朱颜改》对年轻女孩闺蜜间的情谊有着丰富微妙的书写。

笛安

笛安是“龙城三部曲”(《西决》《东霓》《南音》)的作者,中国“80后”青春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曾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2014年,出版历史题材小说《南方有令秧》,并于2015年获第三届“人民文学新人奖”长篇小说奖。2018年,出版长篇小说《景恒街》,获得“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2022年,小说《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获“汪曾祺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她的早期创作被认为是“沟通青春文学和严肃文学的桥梁”,20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亲爱的蜂蜜》从女童视角关注单身母亲的爱情生活,是其创作生涯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