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平面設計系的她,曾在國際知名設計公司Pentagram任職,參與品牌與視覺系統專案。那段經歷讓她學會在嚴謹的結構中追尋人文的呼吸,也培養出對「理性與情感」之間張力的精準掌握。
她的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土耳其進行曲樂譜2.0》。這件作品以貝多芬的經典旋律為靈感,為聽障群體創造出一套「可視化音樂語言」系統。作品將音符轉化為形狀、光影與透明度的組合:大矩形象徵鋼琴指法,小矩形代表延音踏板,而不透明度的變化則呈現音量強弱。透過這套設計,觀者不必依賴聽覺,也能閱讀旋律的節奏與情緒。畫面在秩序與波動之間呼吸,如同一場無聲的交響曲。她讓音樂超越了聲音的界線,成為一種共享的感官體驗,也以設計語言回應「被理解」與「被感受」的社會議題。
這項創作不僅體現她對「可及性」與「共感」的深刻關懷,也象徵著她持續思考——當聽覺不再是唯一的感知方式,設計如何成為溝通的橋樑?
目前,她於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攻讀研究生,研究人工智慧與設計的融合,致力於讓
科技成為具有同理心的設計媒介。在她的研究中,AI 不只是演算法的集合,而是一個能被「教育」與「引導」的創作夥伴。她透過訓練模型去理解人類行為與感官差異,建立「包容式資料集」(Inclusive Dataset),讓 AI 能辨識弱勢群體在使用設計時的行為模式與限制。例如,針對視覺或聽覺障礙使用者,她訓練 AI 學習「誤用行為」與「非典型互動」的特徵,使系統能主動調整介面邏輯,生成更易於理解與操作的設計方案。
她形容這樣的過程是「教 AI 變得更有人性」——讓技術學會觀察差異、回應多樣,進而設計出真正服務人的產品。「AI 的潛力不在取代創意,而在於延伸共感。」她說。
今年,黃靖晴以其在 人工智慧與人本設計 研究上的創新成果,連獲 兩項紅點設計概念獎(Red Dot Design Concept Award)、美國IDEA設計獎 與 繆思設計獎(MUSE Design Award) 的肯定。
評審讚譽她的作品「在數位時代重新定義了溝通的形式」,展現出設計如何從美學出發,進而回應社會議題與情感需求。從讓音樂變得可以被看見,到訓練 AI 學會共情,黃靖晴的創作始終圍繞著「理解」這個核心。她的設計提醒我們:科技的未來,不應只是更快或更聰明,而是更能感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