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爱好包括室内射箭、游泳、刺绣、绘画、制作珐琅饰品,以及观看蒙古和伊朗电影。
徐牧宇单身,现居新加坡。作为一名三十多岁的女性,她比年轻时更乐于过一种更加自给自足的生活。她也喜欢与刚刚退休的父母共度时光。
1)您作为记者的职业旅程是如何开始的?最初是什么吸引您选择这一职业?
从小我们家就订阅了许多报纸。每当大人看完后,总会把报纸铺在餐桌上当作餐垫。于是我常常一边吃饭,一边不经意地读起碗底下的故事。那时候便觉得,记者是一份既有趣又自由的职业——他们每天奔波在不同的地方,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倾听并讲述各式各样的故事。也许是性格使然,我从小就不喜欢按部就班、重复单一的生活节奏。而记者,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意识到,可以将“满足好奇心”与“追求自由”结合在一起的职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阅读的内容也从轻松的都市副刊逐渐转向严肃的调查性报道,对记者这一职业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敬意。在家人的影响下,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优秀的新闻从业者。他们大多犀利、执着、不畏权威,身上有许多我渴望拥有的品质。后来,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虽然也让传统媒体陷入转型与生存的困境,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记者依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是去伪存真的把关者,是为弱者发声的代言人,是这个时代仍被大众深切需要的一群人。
2) 是什么促使您从新闻业转向石油和天然气数据领域的?
完全是在偶然的机遇下,我进入记者行业后被分配去报道能源与大宗商品领域。对我这个文科背景出身的人来说,这原本是一个在学校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然而,正是由于记者工作的特性,我得以走近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行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从业者:从煤矿老板、石油工人,到交易一线的贸易商、奔波在路上的卡车司机,甚至是制定政策的政府部门与监管机构,以及深耕多年的行业专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打破了对这个行业的初步想象,对这个原本看似遥远的世界,建立起更加立体、具体而真实的理解。
作为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能源与大宗商品的生产与消费链条漫长,对价格变动极为敏感。然而,这一体系中的信息却并不总是透明——正因为存在信息差,不同的参与者往往会基于有限的信息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或因此获利,或因此蒙受损失。在这些信息中,最具效率与价值的无疑是数据。谁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数据,谁就更有可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动。在采访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向业内人士寻求数据支持,也因此逐渐与一些数据服务商建立起联系。这一过程不断加深了我对行业的理解,也让我愈发确信:拥有更多、更高质量的数据,是深入认识这个行业的关键。
3)您能描述一下在 Kpler 担任高级原油分析师的日常工作吗?
每天上午,我通常会花一到两个小时阅读各类新闻——从国际政治、金融市场,到可能与原油市场产生联动的行业动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思考和判断这些信息是否可能影响原油的供需结构,是否对未来价格走势具有指向意义。如果遇到需要进一步确认的消息,或是希望听听市场参与者的解读,我也会联系我的信源,与他们交换看法。随后,我会花几小时将自己的分析观点以及收集到的最新信息撰写成报告,发布在我们的网站上,供客户参考。在此期间,如果有客户希望深入了解我们的看法,我也会安排线上或线下会议与他们交流。媒体也常会主动联系我,询问相关数据、信息或观点——就像我过去采访行业专家一样,如今我也逐渐成为外部的信息提供者。此外,我还会不定期出差前往不同国家,拜访客户或参加行业会议,发表我们的市场观察,并借此与更多业内人士建立联系与对话。
4)最近哪个项目给您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我们最近对油价的预测在市场上看来相对激进。这也带来了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在面对质疑时,依然能够有理有据、坚定清晰地向客户和市场参与者表达并维护自己的观点。在多数人持相似看法的市场环境中,站出来发出不同声音,尤其是当这个观点未必为大型机构所欢迎时,所承受的压力并不小。但正因如此,坚持独立判断、在喧嚣中守住自己的分析框架,才显得尤为重要。
5) 您的新闻从业背景如何影响您分析能源数据的方式?
做记者的经历培养了我对新闻的敏感度和讲故事的能力。虽然现在转行成为分析师,工作重点更多转向对事件的解读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但我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其实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依然遵循着传统新闻叙事中的逻辑链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然后呢”。
与一些以定量研究为主的同事和同行相比,我的分析报告和演讲往往更具故事性:我倾向于围绕当前市场的热点事件展开,通过这些线索串联起我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再借助具体数据和案例进行验证和支撑。此外,记者时期积累下的人脉资源,也使我能够获得一些更为独家的信息,这些内容为我的研究报告增添了额外的价值和深度。
6)作为一名在男性主导领域工作的女性,您的感受如何?您遇到过哪些挑战?
在传统能源行业,尤其是在管理层和决策层,男性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在许多行业会议或客户会谈中,我往往是少数女性参与者,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女性嘉宾。得益于我早年作为记者的经历,我对面对身居高位的男性并不会感到不适或压迫感。那时我是提问者,掌握着节奏和主导权;而现在角色发生了变化,我需要回应一群专业背景深厚的男性提出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语气直接,甚至带有挑战性。实话说,这样的场合确实会带来一定压力。
当然,表达的方式与风格也和个人的专业能力与性格密切相关。但整体来看,我发现不少男性同事和客户在表达观点时语气更为坚定自信,哪怕讨论的是他们并不熟悉的领域,也往往显得从容、笃定。而当我面对尚未完全确认的信息时,会本能地在语气上更为谨慎和保留——在一个强气场聚集的空间里,这种“迟疑”有时会被解读为劣势。
不过,原油市场本身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行业。即便在一些文化较为保守的国家,我也看到越来越多女性进入这一领域。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大多数男性客户和同行在表面上并不会因为性别而质疑我的专业能力或判断。相反,在一场充满男性声调的会议中,女性声音的出现——我说话的语速略快,声线也偏高——反而为讨论带来一种节奏上的切换,有时也能带来更清晰的表达和更容易被注意的观点。
7)人们对您的工作角色有哪些常见的误解?
很多人会以为,我的工作日常无非是对着电脑处理数据、撰写报告。但在我看来,分析师的风格因人而异。确实,有些同行专注于模型和定量研究,而我则不仅仅关注数据本身,更重视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除了观察和分析市场数据,我会花相当多的时间与行业参与者交谈。我更愿意倾听他们的第一手观点和亲身经验,而不是完全依赖媒体去还原市场发生了什么。我也积极创造机会,前往不同的地区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或实地考察市场环境。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我能更全面地理解那些数据背后的真实世界,也能在建立信任的同时,获得更具温度和深度的信息。
8)回顾过去,您迄今为止最自豪的职业时刻是什么?
我职业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是在转型成为分析师后,第一次站在台上,面对数十位听众,分享我自己的观点。过去作为记者,我更习惯将聚光灯投向被采访者,而自己站在阴影中静静提问。我所接受的训练告诉我,要尽可能地公正中立,不带立场地呈现每一个人的声音。但现在,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站在舞台中央,成为被注视、被提问、被记录的人。
观众望向我的眼睛,等待我的判断与解读。这种身份的变化既是挑战,也是突破。从倾听者变成表达者,从信息记录者变成观点的输出者,这是我职业旅程中一次意义深远、让我至今依然自豪的转变。
9)您如何在高压工作与个人生活或爱好之间保持平衡?
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并不容易,但我很庆幸,在职业转换的过程中,我没有牺牲掉生活的那一部分。或许是因为,我始终没有忘记当初选择职业的初衷,也没有丢掉对自由的向往——无论是记者还是分析师,本质上都是具备一定自主空间的工作。
我无法改变行业的节奏,也无法左右客户的需求和压力,我能调节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和效率。所幸,有记者背景做支撑,让我对周末加班这件事始终抱着一颗平常心(至少现在不用 24/7 全天候待命)。面对工作中的重复性任务,我常常告诉自己,只要每一天能学到一点点新的东西,那就足够值得。
再忙,我也会坚持保障自己的睡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懂得珍惜健康了。我按时吃饭,愿意花时间看些无关紧要的小说或短视频,也许在旁人看来是“浪费时间”,但对我而言,保持精神愉悦本身就很重要。
我会定期去上音乐课,在追剧时做些刺绣,这些微小的爱好是我快乐的源泉。而最重要的仪式感,是我每年都会安排至少两周的连续假期,开车去宽广的地方——比如新疆的戈壁或内蒙古的草原——把工作完全关掉,任由自己沉浸在自然之中,享受那种真正的“旷野感”。
10) 您会给那些考虑大胆转型或进入传统男性行业的年轻女性什么建议?
我认为,在进入一个行业之前,不应急于给它贴标签,更不必因刻板印象而望而却步。这个领域并不存在所谓“男性的天然优势”,在专业能力上,他们并不比女性更强。但不可否认,许多男性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这种姿态往往帮助他们争取到了更多机会和更优待遇。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模仿他们的表达方式,而是理解并掌握自我肯定的力量。
在我看来,女性在这个行业中是一个被低估的群体。她们有时被淹没在人群中、消失在一排排黑色西装的男性之间。但一旦开口,她们往往令人眼前一亮。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思考和敏锐观察力,使得她们的分析更扎实,视角也更丰富。这种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也值得被更加自信地表达出来。
11) 最后,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您会如何总结迄今为止的职业旅程?
回头看,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步似乎都带着些巧合的成分,但幸运的是,每一次选择都恰好走向了让我感到满足与快乐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