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养成:在好莱坞打磨东方视角

陈逸然成长于浙江海边的一座小城,先毕业于中国四川大学新闻系,后赴美国洛杉矶深造,进入美国电影制作排名前五的洛约拉马丽蒙特大学攻读电影摄影硕士学位,师从好莱坞著名摄影师、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ASC成员 Amy Vincent(代表作包括《Eve’s Bayou》《Hustle & Flow》)。在洛杉矶的学习和拍摄实践中,她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视觉语言——真实、克制、情绪驱动。

“我不追求画面的炫技,而是更在意镜头如何服务角色情绪。”陈逸然说道,“哪怕是一个安静的长镜头,也可以有强烈的内在张力。”

她的这一理念,贯穿于她的多个获奖作品中。

1

从限制中突围:在复杂环境中寻找情感真实

2020年,她的处女作《Before 9AM》在威尼斯电影奖(Venice Film Awards)、好莱坞金像奖(Hollywood Gold Awards)等多个国际电影节斩获十余项电影奖项。影片大量夜戏在实际运营中的商业楼宇内拍摄,无法进行全控光。面对这些不可控因素,陈逸然选择了手持拍摄与极简灯光方案——依赖自然环境中的光源,配合移动灯具灵活调整,营造出一种“即兴中的精确”。她让角色在大面积的负空间中显得格外孤独,通过色温对比与偏斜构图强化情绪,形成具有辨识度的视觉风格。

“那次拍摄让我学会如何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用不完美的条件拍出有温度的画面。”

多维表达: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建立美学桥梁

除了剧情片,纪录片《Prison Is Cool》也展示了她在非虚构题材中的表达力。该片入选New York Super Shorts Film Festival、Doc.London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等多个国际纪录片单元,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现实张力,并辅以诗性画面,使真实与风格达成平衡。

“纪录片需要你快速判断、即时捕捉,但我依然会思考构图的情绪价值——不是刻意美化现实,而是通过镜头语言引导观众的感受。”

1

荣誉与突破:在国际影展中拓宽表达边界

2024年,她与秦沁导演合作的故事短片《杀了那只鸡》入围FIRST国际青年电影节惊喜影展的磁场单元,在北京檀谷引发业内关注。该片以现代视角探讨传统与暴力,在视觉设计上延续了她一贯的冷峻与克制,让观众在观看中不断反思。

2025年,她拍摄的短片《Toad Song》入选奥斯卡资格赛事——圣路易斯国际电影节的QFest 单元;另一部女性主义题材作品《Ornamental Oriental》则获得Cooke Optics品牌镜头赞助,并在休斯顿亚裔电影节(HAAPIFEST)首映。

“国际影展的肯定,不仅是对技术的认可,更是对故事与表达方式的认同。”她表示,“它鼓励我更大胆地探索文化身份、跨语境叙事和影像边界。”

面向未来: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坚持个体表达

1

谈及未来,陈逸然希望能与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感的导演合作,持续创作跨文化、有思想张力的作品。她相信,影像的力量不仅在于记录现实,更在于提供另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

“视觉不是附属,而是叙事的骨架。”她说,“只要作品有情绪,有诚意,无论在哪个文化语境中,观众都能被打动。”

在越来越开放的全球电影舞台上,像陈逸然这样的年轻华语摄影师,正以独特视角和审美能力,将属于这一代创作者的影像语言推向世界。(专访|文 / 编辑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