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艺术家赵孟瑜)

城市与人的启蒙

成长在广州这样一座既现代又古老的大都市,赵孟瑜从小便沉浸在空间的矛盾与张力中。高楼大厦与城中村祠庙比邻而立,西式洋房与现代高速路交织在同一片街区。她记得自己总是安静地观察着人们在这些空间里的反应——有人在庙前打牌,有人在玻璃幕墙下匆匆赶路。

大学进入清华后,她第一次长期生活在北方。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方正规整的街道与广阔的城市肌理,与南方截然不同。大一大二时,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建筑这个专业,直到在设计课上遇到张利教授。他告诉她,建筑不是造型,而是空间。对外在形式的过度关注,只能创造出雕塑而非建筑。“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建筑并不是站在远处看它是否好看,而是走进其中,去感受它带来的体验。”除此之外,另一位教授王路推荐她阅读的、芬兰建筑师 Juhani Pallasmaa 的《肌肤之目》也让她深受启发——她进一步意识到,视觉之外,触觉、听觉、嗅觉同样构成了空间体验。

大三的交换学习把她带到柏林,随后她走遍欧洲,亲身感受罗马万神庙的神圣与高迪巴特罗之家的精巧。每一座城市截然不同的空间、街道和建筑组合的层次都带给她灵感。从广州到北京,再到欧洲,空间与文化的差异让她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基点: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塑造人的体验。

从清华到哈佛,再到纽约

研究生阶段,她来到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一次,她面对的是更大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对空间的反应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哈佛,她接触到为空间设计服务的更多媒介。Jose Luis Garcia del Castillo y Lopez教授指导她用计算机程序生成空间和艺术,但同时也启发她:工具本身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真正出色的设计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结果。

与此同时,个人生活的巨大转变和频繁的搬家也给她带来了灵感。短短两个半月在洛杉矶 Gensler 实习期间,她搬了四次家,从南加州大学学生社区到墨西哥裔居民区,感受到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围。后来她从波士顿搬到纽约,在很长时间的孤独与适应中逐渐学会欣赏这座繁华大都市的美。

“这些不断迁徙的经历,让我更关注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空间可以带来归属感,也可能制造疏离感。作为设计师,我希望用设计去回应这些感受。”

从宏大到微小的尺度

进入 KPF 工作后,她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便是樟宜机场 T5 航站楼——一个每年将迎接五千万旅客的庞大公共空间。同时,她和朋友们在 TrayStudio 推动了更自由的小型实验:从城市公共空间到救生站、精品酒店,尺度各异,却都紧扣“体验”这一主题。

在 Sunken Madison Square Park中,她和搭档提出在纽约这样公共厕所严重不足的城市里,如何用设计赋予“上厕所”这一原始行为以新的体验。她大胆地提议讲曼哈顿的麦迪逊广场公园改造为一系列下沉的空间。蜿蜒的下沉步道、洞穴般的空间、颠覆内外关系的院落,让人们在曼哈顿的喧嚣中找到一处近乎原始的庇护。该作品在2025年Muse设计大奖赛12000多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1

(作品“Sunken Madison Square Park”)

在 De Bord en Bord中,她着眼于加拿大魁北克的城市尺度。通过把高速公路下沉、桥体变为公共空间,这个城市设计项目重新连接了劳伦斯河长达十一公里的河岸与社区,消除了交通设施制造的隔阂。该作品在2025年纽约设计竞赛几千份参评作品中夺得银奖。

aerial view of a landscaped area alongside a waterfront with parks and modern developments

(作品“De Bord en Bord”)

与此同时,她也设计了更小的项目。例如 Beach Bloom,一个仅十平方米的救生站。在精确的计算环境模型辅助下,它以花瓣形的结构应对通风与遮阳的需求,不仅服务救生员,也为游客提供休憩的阴凉。她说: “大尺度的设计让我沉迷于复杂关系,小尺度的设计让我发现精巧也能创造丰富的感受。”

1

(作品“Beach Bloom”)

超越空间的“体验”

赵孟瑜的探索并未止步于建筑。她曾在 MIT Media Lab 修读 Hiroshi Ishii教授的课程,研究媒介如何通过触觉、气流与人互动。她的作品 1000 Flowers,是一束可以感应气流、从而与人互动的 “人工花束” 。

搬到纽约后,这座城市的能量与挑战给了她新的灵感。她受Art in Odd Places公共艺术节邀请,创作了公共艺术装置 Letter from a Stranger,一个色彩斑斓、布满涂鸦图案的亚克力信箱,邀请陌生人互相写信与回复。短短半天,信箱就被热情的市民填满。Artnet 报道了这次展览,作品也将于明年一月在韩国 Czong Institute of Art 展出。

1

(左:作品“1000 Flowers”;右:作品“Letter from a Stranger”)

“我发现人们其实非常愿意互相联系,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平台。设计师能做的,就是提供这种可能性,而不是规定人们在空间里该做什么。”

结语

无论是在五千万旅客穿梭的机场,还是十平方米的救生站;无论是城市公共艺术,还是生成艺术实验,赵孟瑜始终从“人”出发。

“空间和人,永远是我作品的出发点。也是它们,驱动着我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