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初春的某个午后,我们走进了李皓明的工作室。阳光斜照,一张未完工的椅子静静放在中央,像一位正在酝酿情绪的舞者。她看起来很安静,说话语速不快,却有种让人不由自主想听下去的力量。她是 hm-LI Studio 的创始人,一位以敏锐感知力和建筑逻辑构建设计语言的独立设计师。她的椅子、柜子和装置作品线条克制、细节温柔,却拥有令人回味的力量。
她说:“我喜欢复杂的东西。复杂,并不意味着繁复,而是它所承载的信息可以层层递进,被慢慢读懂。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越来越缺乏去理解一件作品背后精神的耐心。但我依然希望保留这种复杂性和敏感度,不靠博眼球去取悦,而是在细节中让情绪自然流淌,让使用者真正感受到设计师与匠人投入其中的每一分触感。”
从建筑走向情绪,从结构走向感知
李皓明最初接受的是建筑背景的训练。她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之后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并在纽约建筑事务所 Grimshaw 和 Studio Link-Arc 工作,参与过多个大型项目,如沙特海景别墅、深圳桂湾学校等。
但在日复一日的逻辑推演与项目管理中,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更渴望与人直接对话的创作.后来,她在纽约艺术家 Norman Mooney 工作室的经历让她打开了新的创作路径。雕塑的极简与精神性启发她思考空间不只是构造,更是一种情绪的容器。
Weaving Chair:被世界看见的一次直觉
2023 年,她在纽约创立了 hm-LI Studio,作品延续建筑逻辑,同时融入个人的感知经验。Weaving Chair 编织椅是她最早受到广泛关注的作品之一,灵感源于一次随手将纸条编织成结构的动作。
“那是一个完全不带设计目的的时刻,反而最接近我内心的节奏。”
Weaving Chair 获得 2024 年红点设计奖与 Design Shanghai Picks 奖。之后推出的 Curl 系列获得 iF 设计奖、IDA 奖与 MUSE 金奖,Le Sourire 椅也入围了 2025 年 NYCxDesign Awards。
编织椅
她说:“我不追求造型上的中国符号,但我相信我的文化底色会自然流露在每一个曲线和结构中。”
女性的尺度,藏在细节里
她的椅子线条是弯曲的,却不软弱;她的柜子有建筑比例的坚实,却从不压迫空间。
这种“结构感中的温柔”,或许正是她作为女性设计师的独特视角。
Le Sourire系列实木椅
“我希望家具是身体的延伸,是可以承接疲惫、容纳情绪的东西。”她说。
她不热衷风格的标榜。她更看重比例是否舒适,边角是否适合触摸,使用者在不经意中是否能与之产生连接。“我不擅长讨巧,我愿意慢慢磨出一个答案,而不是快速得出一个结果。看不见的细节往往是很关键的。”
从非遗技艺中提炼当代表达
在材料与工艺选择上,她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始终保持敬意,尤其是大漆。
“西方艺术家花几十年研究大漆,也许可以模仿出质感,但无法复制它的文化厚度与哲学意蕴。”她坦言,当下中国许多传统工艺仍局限于复刻,而她更希望寻找一种“转译”的方式,将传统精神融入当代语境。
这种思考也推动她持续在跨界项目中实践。她曾参与美国瓜达拉哈拉美国领事馆 5 米公共雕塑、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装置、纽约布鲁克林植物园灯光艺术项目等,兼具艺术与空间尺度的思维,为她日后家具创作提供了多维支撑。
忠于节奏,也忠于自己
2025 年,李皓明成为 A’ Design Award 国际大奖评审,并受邀加入 International Excellence Awards 的全球评审团,是八位核心评委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设计师。
她始终相信,设计的力量不在于流行,而在于留下感知的痕迹。“我希望 hm-LI Studio 是一个设计思想的发生地,而不仅仅是做家具的地方。”
她说得平静,却让人记住。就像她做的每一件家具,不张扬,却耐看、耐用,更耐人寻味。
(编辑:张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