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nelia Dai,以下将简称CD

ELLE:作为一名卓越的博主与内容战略者,您的求学与跨城市生活经历对您如今的职业规划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能否分享一下促使您选择现在这条职业道路的契机?又是什么推动您走上了以 AI 为核心的创意与内容战略之路?

CD:最近我刚好也在向内探索,回看自己走过的路。在梳理自己的 authentic code(真实底色)时,我发现小时候那些还没被外界期待影响的喜好,背后的关键词是:链接、影响力、体验、扩展。而后来无论是我的学业还是职业选择,几乎都和这四个词紧密相连。

cornelia

我从小就对社会议题充满兴趣。小时候会主动去了解不同的 NGO,也曾和社区、学校、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一起发起过一些小型的公益活动。那时我并不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但直觉告诉我,我希望能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事。

大学时我主修商科,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社会创新”的概念,那种用商业逻辑去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让我特别着迷。于是我后来去了纽约大学(NYU)学习社会创新,想在更大的体系中探索“怎样让个体与社会产生更正向的连接”。成长过程中我在中国香港、纽约、波士顿参与了不同的社会创新项目,也在一些社会创新机构和 B Corp 企业实习,尝试用商业思维推动社会影响力。

随着经历的累积,我慢慢意识到:真正的改变很关键的是从个体被触动的那一刻开始。 要让人们产生共鸣和意识,最近距离的是内容与表达。那时我已经开始做自媒体,从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体验开始,逐渐积累了一群愿意倾听、互动的观众。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内容的力量它能唤醒人们的情绪,连接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

于是我开始决定深耕内容创作,从表达自己到帮助别人表达。偶然间,我参与了 CapCut 的美国冷启动项目。当我看到自己策划的模板被上百万普通用户使用、让没有剪辑经验的人也能做出爆款内容时,我被深深震撼。那一刻我意识到,“爆款研究”和“模板策划”其实是一种放大创意、降低门槛、让表达更平等的方式。

后来在工作中,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 AI 技术,也真切感受到它正在重新定义创意的边界。AI 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画面和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它不只是一个工具,更像是一个共同创作者,帮我把脑海中的灵感具象化,让内容既有温度,也有突破性。

我开始主动把 Gen AI 融入创作流程中,让它成为我与世界对话的新语言。无论是生成视觉概念、重构叙事节奏,还是探索时尚表达的新维度,AI 都在不断拓宽创意的可能性。

随着与不同 AI 视觉平台的合作,我也希望内容策划与模板策划的工作让这项技术变得更“人性化”,让更多创作者能轻松使用它,结合当下趋势和个人风格,去实现属于自己的表达。我始终相信,“AI 赋能人,而不是取代人,这是未来真正的方向。”对我来说,这也是我现在工作的意义所在:用科技赋能创意,用创意连接世界。

ELLE:作为新兴职业的“内容战略家”,请你详细介绍一下这个工作,以及自己的工作模式和主要的工作内容。在 AI 赋能的背景下,它和传统的内容创作者有何不同?

CD:“内容战略家”是一个兼具创意与分析的新兴职业。我的核心工作是研究爆款内容趋势,拆解其背后的情绪逻辑和叙事结构,再将这些洞察与品牌或个人的独特表达结合起来,让内容既有机会抓住流量,也能保留温度与共鸣。

摄影 yutong zhao

摄影 YUTONG ZHAO

我主要服务的对象包括品牌与平台。对品牌而言,我会根据其调性与目标受众,将当下的趋势转化为符合品牌语气的内容方向,并策划合适的创作者合作,让趋势与品牌叙事自然融合,形成更具传播力的表达。而对于视觉剪辑类平台,我会系统分析爆款视频的内容结构、节奏与情绪节拍,将其拆解为可复用的模板或创作逻辑,并通过创作者的二次创作实现规模化扩散。

和传统内容创作者相比,本质上我们做的事情并无不同——都是希望用内容去建立连接、激发共鸣,无论目标是构建社群、提升曝光,还是推动转化。

不同的是,我的工作更多地融合了 Gen AI。它让创意的过程更高效,成果更具延展性和想象力。许多过去难以实现的视觉,如今都能轻松落地。AI 的加入让画面更具冲击力,也让我更加思考:当技术拓宽了边界,如何继续让内容保持人性和情感的温度?

对我来说,AI 的真正价值,不只是提升效率,而是让创意变得更自由——让表达不再受限于成本、工具或技术。最终,内容的意义始终回到最本质的一点:用创意去链接人、打动人。

ELLE:在日常工作中,你是如何利用 AI 工具来提升效率、放大创意,或者打破传统时尚表达的边界?

CD:我平时会用 Notion 去记录脑海里突然闪现的创意想法,再用 AI 来润色、扩展这些点子。它已经成为我创意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效率,更在于激发想象力,把那些原本只存在于脑海中的画面变成现实。

cornelia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例,是与中国时尚品牌 SMFK 的合作。这个系列的服装带有“废土沙漠风”的质感,让我联想到火元素——那种热烈、张扬的能量也恰好与我射手座的个性相呼应。于是我利用 Gen AI,将纽约 SoHo 的街头与火元素融合,打造出一种介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数字街拍”。画面既保留了街头的真实氛围,又多了一种超现实的能量感。作品发布后迅速引发关注,还吸引到了部分知名公众人物的留言。那一刻我意识到,AI 不只是技术,它能成为文化之间的翻译器——让中国品牌的美学以全新的视觉语言,被更多国际观众理解和共鸣。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项目,是与 Pika Labs 合作开发的 AI 模板。我们尝试打造几款帮助时尚创作者进行 “fit check” 的超现实视觉模板,让他们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当下的穿搭趋势。结果这些模板被许多热爱时尚表达的创作者使用。那一刻我再次感受到:AI 的真正魅力,不只是效率或技术,而是它让创作变得更民主、更有参与感。每个人都能通过它,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ELLE:在为自己做内容和为品牌做策划时,你是如何平衡“AI 辅助”与“人类创意”的?

CD:在为自己做内容和为品牌做策划时,我会把 AI 看作一个“创意伙伴”,而不是“创意替代者”。它可以帮助我提升效率、扩展想象力,但真正的灵魂和方向,始终来自人的感受与判断。虽然生成式 AI 拥有巨大的潜力,但我认为AI 能生成内容,却无法赋予内容意义。 它的输出质量取决于所训练的数据,而不是它自己的经验或情感。它可以帮我创造出震撼的画面,却无法像人一样理解“为什么要表达”。这种“为什么”,正是创意的核心。

在人类创意与 AI 辅助的平衡上,我会更注重“分工”:在自我表达 方面,AI 帮我解决的是“执行门槛”的痛点。它让我能更自由地实现想法,比如将脑海中难以拍摄的视觉场景,通过生成视觉或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内容的核心仍是我的经历、我的情绪和想要传达的信念。而在 品牌的商业目标 上,AI 解决的是“效率与规模”的痛点。它可以帮助我更快地测试创意方向、生成多维度的视觉方案,让品牌在保持调性的同时,跟上趋势的节奏。我觉得AI 的强大在于它能做很多事,但人类的强大在于我们知道“为什么要做”。 创作的意义,永远来自人本身来自我们想传递的价值、情绪与愿景。这也是我在所有项目中最在意的平衡点。

ELLE:自从 AI 深度进入你的工作,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和成就是什么?未来,你希望通过自己在 AI 与时尚创意结合上的探索,推动行业产生怎样的改变?

CD:AI 让我重新理解了“创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具,更是一种让创意民主化的力量。让表达不再取决于资源或技能,而是回到最本质的东西:想法、情感和视角。AI 的加入是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它让创作者不再被工具限制,而是更自由地定义表达。
同时,AI 也让我更谦逊。它让我意识到,人类的创造力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我们能赋予内容意义,能用故事和情绪让科技变得有温度。

摄影 teemu

摄影 Teemu

未来,我希望通过自己在 AI 与时尚创意结合上的探索,让个体的时尚表达变得更自由、更有可能性。同时,我也希望品牌在使用 AI 时,能保持人性与温度。技术可以提高效率,但真正让人共鸣的始终是情绪、价值观和故事。AI 能成为创意的工具,却不应该取代创意背后的灵魂。

我想做的事是让科技赋能创意,让创意重新回到人本身。

ELLE:你如何看待自己创作的“爆款内容”?你觉得这些po文能成功,最大的秘诀是什么?

CD:我一直觉得,所谓“爆款内容”,并不是算法的奇迹,而是情绪、结构与人性的共振。

我印象最深的案例,是 2025 年的全球跟拍趋势。这个创意在短短72小时内突破了1,000万观看,并引发超过 1 亿次 UGC 总曝光。它不仅被 ELLE HK等媒体报道,也让全球用户自发参与。看到朋友与朋友、伴侣之间因为这个趋势而连接在一起,我那一刻真的很感动——那种“一个创意点燃全球对话”的感觉,让我重新理解了自己作为“创意引爆者”的角色。

对我来说,创造爆款并不是偶然,而是“情绪 × 降低门槛 × 可复制性”的结果。
每当我策划内容时,我都会从几个核心元素入手:热点音频 是传播的引子,脚本结构 决定节奏和叙事感,视觉表达 是第一眼的钩子,而 POV(视角) 决定观众能否代入。
当音乐的情绪、画面的氛围和叙事节奏完美匹配时,内容就容易形成共鸣,被广泛分享。

此外,我也会用“三大判断标准”去筛选趋势:

情绪共鸣度:是否能激发观众笑、哭或惊叹的强烈反应?

跨文化适配性:能否超越语言与文化界限,引发全球共鸣?

可复制性:是否让大多数人能轻松参与并获得成就感?

换句话说,真正有价值的趋势,不只是“被观看”,而是“被参与”。它让更多普通人也能成为故事的共同创作者。我希望大家能利用好这些爆款契机,不只是为了流量,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与表达方式,用内容去发声,去创造影响力。

ELLE:如果有人通过模仿你的内容策划也在网上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你会为此感到焦虑吗?你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底气/最大优势来自于哪里?

CD:如果有人通过模仿我的内容策划获得了关注,我不会感到焦虑,反而会替他们开心。
这说明这个想法确实有价值,它被更多人认可、使用,甚至被延伸出了新的形式。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创意被放大的体现。

当然,我也经历过被模仿的不适。曾有创作者几乎照搬我的穿搭、说话方式,甚至连创意呈现都高度相似。最初我会有点不舒服,但后来我慢慢学会释然,因为个体是独特的,创意从来不是被拥有的,而是被传递的。我更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持续成长、持续输出新想法。只要我还在不断体验、思考、记录,灵感就不会枯竭。

我对自己的底气,来自于两点:观察力和共感力。我能快速捕捉社会情绪、趋势走向,并从人性出发去理解为什么它会火;同时,我的内容始终带着个人的温度和观点,这种真实的表达是无法被复制的。

流量可以被模仿,但思考方式、情绪深度和创意灵魂是独一无二的。
我一直相信被模仿的只是形式,无法被复制的,是“我为什么这样创作”的那份初心。

ELLE:假设有人对你还不是特别了解,可又想找你合作,他/她只是粗略看了你的社交账号,将你定义成了一个“时装博主”和你进行对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吗?

CD:如果有人只是粗略看了我的社交账号,把我定义成“时装博主”,我不会介意。
时尚确实是我表达的重要部分,但对我来说,它从来不只是“穿什么”,而是我如何感受世界、传递情绪、讲述故事的一种方式。

每个人初次接触时看到的,都是我故事的一面,而更多的面,需要时间去解锁。
能有一个真正对话、交流想法的机会就够了。在那样的碰撞里,大家自然会发现,我并不只是展示衣服,而是在探索人与内容、科技与情感之间的连接方式。

ELLE:其实你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的形象是非常摩登、多元的。这个公众面前的形象和你自己私下状态是一样的吗?如果有不同,你又会怎样平衡线上和线下的不同状态?

CD:我觉得线上和线下的我,其实是同一个人,只是呈现的面向不同。社交媒体上的我,确实更外向、更有能量,也更容易表达情绪;但私下的我,其实挺安静的,有时候需要独处去充电,也会有不太想说话、只想感受生活的时刻。

我不会刻意去分开“镜头前”和“镜头后”的自己,因为我分享的内容都是真实情绪下的表达。只是我会更谨慎地选择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状态去分享。我是个情绪很丰满的人。比如在情绪还没消化完的时候,我不会立刻发出来,而是等我真的走过那段感受,能带着温柔的角度回看它时,再去讲述。

对我来说,线上是表达,线下是沉淀。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找到平衡——既能让大家看到我热爱生活、感受世界的那一面,也能允许自己有安静、迷茫、甚至脆弱的时刻。

ELLE:当AI在日常愈加普遍,你会担心它有被滥用的风险吗?会有顾虑,将来你的工作或许会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吗?你如何看待 AI 在时尚与创意行业的未来?它带来哪些机遇,又可能有哪些风险?

CD:我当然会担心 AI 被滥用的风险,尤其是在创意和时尚领域。当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我们获得了更多表达的自由,但与此同时,复制、抄袭、甚至身份模糊的情况也会更频繁地出现。所以我觉得,更重要的不是去抗拒技术,而是去教育和引导它的使用方式,让大家理解什么是合理应用,什么是创意尊重。

cornelia

前阵子我和粉丝聊天时,发现大约一半的人都在担心 AI 会“控制人”。这让我特别有感触。在这个被算法不断塑造的时代,我更想提醒大家去守护自己的自由意志,去思考、去感受,而不是完全让科技定义我们。我始终相信,AI 可以预测行为,但它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选择。

我并不害怕 AI 取代我。因为我相信,AI 能模仿形式,却无法取代人类的感受力和价值观。人类的创作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来自情绪、记忆、冲突与成长,这些都是算法无法生成的。我更关心的,是如何让 AI 成为一个“助推器”,帮助我们把想法落地得更快、更大胆,而不是让我们变得依赖或懒惰。

从行业角度看,AI 的加入让时尚与创意焕发新生。它能让视觉语言更具实验性,让独立设计师和普通创作者都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自己的概念。过去灵感来自生活、旅行或展览,如今 AI 也成为新的灵感伙伴,只需一句文字描述,它就能生成成百上千种构图和色彩,帮助创作者突破经验和想象力的限制。这种变化让创意从“个体的灵光”变成“集体的共创”,让表达更民主化,也更具延展性。

但越是如此,我越觉得创意行业必须回到人性与原创的核心。技术可以放大美,却无法创造灵魂。真正的时尚,不是由算法拼接的图案,而是由人注入情感、文化与故事的结果。AI 的未来在于如何被使用:是成为创作者的延伸,还是取代思考的过程。

我希望未来的时尚行业能找到一个新的平衡,AI 提供工具,而人类赋予意义。当两者合作,我们会迎来一个更具想象力、更有温度的时代。AI 让创作更自由,而人类,让创作更有灵魂。

让我们继续期待作为“内容战略家”的Cornelia,在未来持续带给我们属于创作者的惊喜。

(以上图片均由Cornelia Dai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