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记者和珠宝专家Melanie Grant

去年曾经有两件让我印象深刻的珠宝作品,其一是香奈儿在摩纳哥的一场高级珠宝发布会上发布的一款镶钻铐式手镯,其主体材料不是传统的黄金或铂金,而是碳纤维。这种常用于飞机和F1赛车的材料,重量仅相当于黄金的十二分之一,却拥有惊人的强度,但这显然并非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高级珠宝所使用的贵金属材质。

1

另一款是宝诗龙推出的Quatre系列的概念款戒指,采用5D光学存储技术将海浪声永久封存在Glassomer®玻璃中,使珠宝成为承载永恒记忆的容器。

1

随着人们对于珠宝艺术认知的理解在不断加深,珠宝身上所呈现的工艺稀缺性、设计创新性,在深刻的影响到购买者的考虑,而并非只有传统意义上的高价值材质,才能被定义为是高级的珠宝作品,这场深刻且循序渐进的革命,正在珠宝行业的每一个角落发生,而最近我所看到的这些珠宝的创作者,Cindy Xinyi Wu(吴欣怡),也正在以极具颠覆性的创作语言重新定义“ Wearable Art ”的边界。

1

在这位非凡珠宝工作者的履历中,出身中央圣马丁学院珠宝设计专业,如今又在皇家艺术学院攻读金属与珠宝硕士专业的吴欣怡,创作始终紧扣时尚与创新性的语境,更是结合自己过往生活中的爱好,成就了完全属于个人标签的作品系列。

吴欣怡最具话题性的系列“Rising”,彻底打破了珠宝设计对于贵金属材质和华丽宝石的依赖,她选择风干的自制面包作为核心材质,与银、黄铜等金属结合,随着面团在金属框架内自然发酵、膨胀,最终通过脱水技术定型,形成独一无二的形态。这种生长的过程,让吴欣怡的珠宝作品产生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连结,面团在酵母的催化下,慢慢成长,一个个随着自然发酵出现在面包外观上的气泡,记录着面包的生长轨迹,更让珠宝作品具有了难能可贵的“呼吸感”。

1

说到“呼吸感”,如今这已经是当代珠宝设计中非常具有认可度的设计理念和方向,它指的并非物理上的透气感,而是一种视觉上、情感上乃至哲学上的动态生命感——一种仿佛在生长、变化、律动的形态和能量。这让我想到了Wallace Chan陈世英大师的珠宝作品,蝴蝶翅膀会随着步伐微微颤动,花朵珠宝会在触碰时开合。这种与佩戴者共生的动态,赋予了珠宝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和呼吸节奏,仿佛它正在与佩戴者一同呼吸和运动。

1

而如同Wallace的作品一样,Rising给我的感觉也是富有生命力的,这让我在看到她作品的一刻就深深的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能量,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蓬松、柔软、充满空气感的形态,与坚硬冰冷的金属形成对比,观看时能直观地感受到面团在“呼吸”时被定格的张力。

1

当然,能够创作出这样独特又极具想象力的作品也非一朝一夕之功,翻看吴欣怡的履历,我们能看到她在珠宝专业学习的同时,也深入的接触了烘焙手艺的学习,“烘焙需要我在每一个步骤上完全集中注意力,细心观察每一个阶段,”吴欣怡在接受Dezeen采访时表示,“全身心投入烘焙过程帮助我放松——每当我感觉到危机和失控的时候,烘焙就成了我的避难所,可以说这个爱好在过去几年中救了我一命。”

1

正因烘焙为吴欣怡所带来的非凡意义,让她更能够通过自己的表现,深刻诠释面包这一主角在珠宝作品上的成果。当然,不要以为这些以面包为主角打造的珠宝作品只具有理想主义的意义,在佩戴中,它也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珠宝作品所带来的装饰性,无论是与简约的常服,又或是隆重的礼服,它们都可以成为整身穿搭中的醒目符号和个人品位的深刻载体。

1

展出中的吴欣怡作品

如今,吴欣怡的珠宝设计早已开始进入商业与名人的视野,我看到歌手FKA Twigs佩戴着她的作品——Spoken Line耳环与Tidepool戒指亮相于专辑《Eusexua》的大片中,而Voirlab、JCC Center等高端买手店中,也能够见到她作品的陈列。

在我看来,吴欣怡的创作和经历,代表了一种新锐设计师的典型:既具有科班学习中的严谨和专业,又有千禧一代自身基因中所怀揣的概念爆发力,掌握从传统金工到数字渲染的全流程技能,也善于将设计转化为商业与文化影响力,“Rising”的成功,让我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呼吸感”珠宝的可能性,在惊艳眼球的同时,也打动了每一位佩戴者的心灵。

作者:VanityTeen 中文版编辑总监y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