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cheron constantin

这件天文时钟杰作融汇高级制表技法与珍罕艺术工艺,将精准可靠的计时性能与灵动鲜活的动偶装置相结合,以前所未见的独到巧思,赞颂人类的非凡才智、探索热情与蓬勃创意。这一杰作更成为灵感之源,孕育了打破技术与艺术边界的作品:Métiers d’Art艺术大师系列致敬时光臻途腕表——其沿用了4项来自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的专利申请,搭载全新3670手动上链机芯、双面表盘与双重显示模式,并蕴含一系列天文复杂功能。

vacheron constantin

“是否切实做到了悉力以赴、精益求精?这是毋庸置疑的,”江诗丹顿全球行政总裁Laurent Perves表示:“在江诗丹顿,每一次创作都始于自由无拘、饱含热情的灵感探索,并始终秉承着品牌锐意创新的不懈追求,我们为此深感自豪。如今,历经七年潜心研发、各方精诚合作,最终孕育出一件恢弘壮丽的机械艺术杰作,以前所未见的文化艺术创想,谱写人类与宇宙的浪漫对话。与此同时,正如江诗丹顿一贯所为,此款杰作还启发了一款独一无二的Métiers d’Art艺术大师系列腕表作品。”

突破制表疆域

新款时计中伫立着栩栩如生的天文学家机械动偶,以优雅而生动的姿态指示时光流转,并指引观者探索宇宙的壮美与神秘,以及变幻难测的天文现象,人类正是基于对这些复杂现象的观测来度量时间。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深邃无垠的星空满怀向往,热衷于观测日月星辰的天象变化及在苍穹中的运行轨迹。基于这些观测,人们依据日出日落、月相盈亏和四季更迭的自然规律来规范日常生活节奏,由此诞生了“时间”的概念。最终,在这些天文周期的启发下,钟表工匠们打造出精巧的时计作品,通过极富创意的机械方式,呈现时光的韵律。自1755年品牌创立以来,对浩渺宇宙的科学观测及天文现象的深度探寻,便一直贯穿于江诗丹顿的时计创作之中。新款时计中的天文学家动偶形象正是品牌制表精神的生动化身,以机械之舞演绎着时间的流转。

vacheron constantin

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以独具匠心的造型和设计内涵,致敬历史上的奇珍(merveilles)创作风潮。彼时,除了实用性能外,这些作品的设计初衷更多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好奇与惊叹。18世纪,随着人们对于自然哲学(现代科学的前身)的兴趣空前高涨,先锋技术的展示蔚然成风,俨然成为一种公共娱乐方式。作为其中最精巧复杂的作品,这些奇珍佳作不仅凝聚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亦代表着艺术与美学的巅峰。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掀起奇珍收藏热潮,江诗丹顿正是诞生于这一时代背景下。

协作成就卓越

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的诞生仰仗于各方师匠的齐心协作,并且突破各自领域的界限。自创立以来,江诗丹顿一直积极探索新颖巧思,亦乐于在创作中采取多方协作的模式。这一方式延续了制表史上“établissage”(分工协作)的传统,即不同专长的制表工匠各司其职,共同打造出时计作品。18至19世纪,这样的专业工坊在日内瓦被统称为“La Fabrique”(制造工坊)。

vacheron constantin

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的创作中,江诗丹顿召集多个内部团队,倾尽各自专长,共同完成技术与美学层面的研发设计,并研制出精妙的钟表复杂功能。动偶装置则由世界顶尖机械动偶大师François Junod亲自打造,并携手瑞士高端时钟制造商L'Épée 1839,制作出时钟机芯及钟壳。此外,江诗丹顿更委托日内瓦天文台(Geneva Observatory)的天文学家,从专业角度确保时计显示的天文历法信息精确无误;最后,时计交由技艺娴熟的艺术大师,赋予这件杰作精美的细节装饰。

全新Métiers dArt艺术大师系列腕表的灵感来源

礼赞270载制表臻途,江诗丹顿以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为灵感,呈献全新Métiers d’Art艺术大师系列腕表,回溯并致敬品牌自1755年起波澜壮阔的人文探索之旅。

Métiers d’Art艺术大师系列致敬时光臻途腕表以其座钟为灵感,历时三年研发完成。

此款双面腕表全球限量发行20枚,搭载品牌全新的3670手动上链机芯,由512个零部件组成的精密微型机械,这一匠心杰作现融汇了4项专利申请。

Métiers d’Art艺术大师系列致敬时光臻途腕表配备双面表盘与双逆跳功能,以人偶的手臂指示时间的变化。人偶所背靠之星空图恰为江诗丹顿诞生之1755年彼时的日内瓦夜空,搭载双重逆跳动能显示与精密月相及月龄的3D显示。背面表盘搭载了实时追踪星体位置的天体图及恒星日的指示。

vacheron constantin

江诗丹顿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手工技艺的同时,也不断探索现代装饰工艺,融合传统技艺与创新精神。

动偶时间显示的精妙艺术

关于动偶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古代中国和波斯帝国。自有记录以来,机械动偶一直作为独立装置呈现,或者仅为钟表作品增添生动的装饰意趣。新款时计中,江诗丹顿对动偶装置和时钟构造予以大胆重构,实现深度融合,将动偶时间显示演绎为真正的钟表复杂功能,精准指示小时和分钟。精密的机械“记忆”机制将时钟的时、分信息传递至动偶驱动装置;伴随着动偶的流畅动作,机械音乐装置可分别播放三首专门创作的美妙旋律。

秉承品牌制表风尚

为在新作中延续品牌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江诗丹顿回溯深厚制表传承,从多款经典杰作中汲取灵感,包括与机械动偶大师François Junod携手打造的品牌250周年诞辰献礼之作——L’Esprit des Cabinotiers隐秘式座钟(2005年);灵感源于1933年装饰艺术风格座钟的Métiers d’Art艺术大师系列Arca座钟(2015年);以及Métiers d’Art艺术大师系列Copernicus Celestial Spheres哥白尼天体球腕表(2017年)。此外,还借鉴了17至19世纪欧洲皇室委托定制的一系列极为精密复杂的钟表作品。

vacheron constantin

新款时钟的创作亦秉承了江诗丹顿在逆跳显示领域的深厚积淀,这是品牌标志性的机械制表专长之一。月相和日期显示,以及设于正面和背面钟面的动力储存显示均采用逆跳设计。钟面上和穹顶下方均设有小时及分钟显示,同样以逆跳方式呈现。以1920年代末问世的魔术手(Arms in the air)怀表为启发,新作中的动偶通过不同姿态的变化来指示时间。

凝聚品牌在天文复杂功能以及天体显示领域的精湛造诣,机芯融汇万年历和日出日落显示功能,并通过旋转星空图显示恒星时。此外,机芯还配备陀飞轮功能,可补偿地心引力对调节机制的影响,有效提高走时精度,这对于长期保持垂直状态的时钟尤为重要。

三而为一的时光楼阁

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规模恢弘,总高度逾一米,由三个浑然一体的部分构成:穹顶、天文钟、基座。

穹顶

    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顶部的天文学家动偶形象仿佛矗立于浩渺宇宙的中央,头顶的玻璃穹顶上饰有星空图与金色太阳图案。动偶的正前方,一轮三维立体月亮沿着半圆形平面轨道逆跳运转;他的脚下以两个相互嵌套的圆环代表昼夜变化;左右两侧分别为弧形罗马数字小时刻度和阿拉伯数字5分钟刻度区域。所有时标数字仿佛漂浮于空中,一改此前按序排列的常规布局,以随机顺序呈现。

    玻璃穹顶上悉心描绘北半球的璀璨星空,并逐一勾勒出沿黄道(地球视角观测的太阳视运动轨道)平面分布的星座图案,包括狮子座、金牛座、双子座、处女座和天秤座。此外还呈现了孩童仰望星空时最易辨识的三个星座——猎户座、大熊座和小熊座,以诗意设计唤起童真遐想。

    穹顶上的星空图精准再现了1755年9月17日上午10时日内瓦天空中的星座分布。Jean-Marc Vacheron先生正是在此时签署了首份学徒契约,标志着江诗丹顿正式成立。为确定这一历史时刻不同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确切方位,江诗丹顿与日内瓦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合作开展了严谨的科学考证。日内瓦天文台位于瑞士韦尔苏瓦(Versoix)小镇,是欧洲最重要的天文研究机构之一,以擅于观测发现系外行星和模拟恒星演化进程而著称。天文学家们还发现,正是在那一时刻,不仅金、火、木、土四星齐现于日内瓦上空,更恰逢木星合日现象的同时发生。

    天文钟

      新款时计的中间部分是一台内涵精妙的天文钟,融汇多项品牌标志性复杂功能,井然有序地分布于正、反两个钟面上。

      正面钟面:

      正面钟面由四层镜面水晶盘面组成,以一系列弧形、曲线和同心圆造型呈现,布局对称,确保清晰易读。在钟面上半部分,12点位瞩目设有超大尺寸的陀飞轮装置,上方覆以放大镜,便于观察其精巧的内部构造,外部的陀飞轮框架呈品牌马耳他十字标识造型。陀飞轮视窗外缘镶嵌一圈长阶梯形切割钻石,将视线引向中央优雅的机械旋舞。15日动力储存显示采用逆跳设计,通过沿着表盘边缘分布的两扇弧形窗口显示动储状态。弧形视窗内嵌饰青金石和月光石,呈现出从蓝色到白色的微妙渐变。陀飞轮右侧的小巧视窗内设有万年历功能的闰年显示,星期和月份视窗分别位于10点和2点位置。

      vacheron constantin

      表盘下半部分设有24小时显示圆形视窗,与陀飞轮形成巧妙的视觉平衡,外缘同样镶嵌一圈长阶梯形切割钻石。中央圆盘上镶贴手工雕刻的太阳和月亮图案立体浮雕,周围采用手工机刻雕花旭日纹装饰。外圈的24小时数字刻度转印于蓝宝石水晶玻璃圆环的背面,通过圆形小窗指示当前的小时数。蓝色与白色漆面背景代表昼夜变化。

      24小时显示盘的左右两侧各设一扇经倒角打磨的弧形水晶视窗,其上镶贴数字时标,以逆跳指针指示日出日落时间。下方为逆跳日期显示,手工雕刻的金质太阳造型小指针徐徐划过内嵌金色数字的半圆形水晶刻度环,每逢月末瞬间跳回起点,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日期计时。

      钟面外缘的左右两侧各设有逆跳小时和分钟显示,内嵌水晶的宽形半圆视窗中分别以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标示小时和分钟,与顶部玻璃穹顶下的时分刻度遥相呼应。

      背面钟面:

      背面钟面上细致描绘了北半球的星空图,实时呈现星座的运动轨迹,还可精准测量恒星日。比起以太阳作为参照来计算地球自转,若地球相对于星空中的某一固定恒星为参照时,其自转会有约4分钟的差距:前者即一个日历日(标准时)的时间,长度为24小时;后者则是23小时56分钟4秒。

      钟面上半部分另设有逆跳动力储存指示器,以蓝色指针指示。外缘环绕多个同心圆环,其中内圈以数字显示月份,中圈标注季节、冬夏二至点和春秋二分点,外圈呈现占星学中黄道十二星座的代表形象。

      基座

        天文钟下方设有双层底座,以青金石为背景,生动描绘太阳系群星闪耀的迷人景象。各大行星以瑰丽的弧面切割硬质装饰宝石呈现,旁边标注行星名称,由珍珠贝母嵌片勾勒出字母轮廓。底座下方的八角形基座内设有驱动动偶功能的机械装置。当动偶功能启动,悠扬乐音随之奏响。基座外框以水晶、青金石和石英岩材质打造,装饰精美几何图案,其中一侧为太阳,另一侧为月亮。

        机械之舞

        动偶可按序演绎三段精心编排的机械之舞,总时长为1分钟30秒。这一功能可按需启动,也可设定在未来24小时内的任意时刻自动启动。伴随这三段舞蹈的音乐由与品牌合作多年的音乐家兼艺术总监木童(Woodkid)特别谱写。

        第一段舞曲先以一曲美妙乐音,宣告演出即将启幕。这一旋律来自François Junod研制的机械音乐盒,由金属琴和哇音管组成,巧妙集成于动偶驱动装置中。动偶被婉转的旋律唤醒后,先环顾四周,然后向脚下代表昼夜更替的圆环展开双臂,再将双手前伸,指向月球及代表月球运行轨迹的弧形轨道。最后,动偶恢复至初始姿态,标志着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段舞曲换以新的旋律启幕。动偶先后抬起右臂和左臂,指向星空图中的繁星,目光也随之缓缓望向璀璨星河。同时,一体式的音乐盒奏响悠扬乐音。随着音乐结束,动偶恢复静止状态。

        前两段舞曲中,每次启动后,动偶的动作均为固定编排。在第三段机械之舞中,由于动偶需通过动作来指示悬浮于穹顶下的时间刻度,因此在不同的时间,动偶会呈现不同的姿态。此外还融入了别具一格的巧思:尽管时、分刻度的首尾两端仍然分别为1时和12时以及0分和55分,但中间数字均为随机排列。这是因为如果时、分刻度按数字顺序排列,那么在两次启动时间间隔较短的情况下,动偶的姿态会过于相似。随机排列则可确保即便是连续的动作也能富于变化,但这也为制表师带来了更艰难的技术挑战。

        由于动偶的时间显示功能由时钟的走时机制驱动,且钟面上会同步显示时间,这样便于快速地对照检验两处时间显示是否一致,同时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自上次启动以来的时间流逝。

        技术创新与研发成果

        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的机械装置共具备6,293个部件,其中时钟装置融汇23项复杂功能,并控制着一个由158个凸轮构成的动偶驱动装置。作品拥有15项专利申请,包含7项钟表的专利申请。

        钟表创新技术

        制表专利申请:

        新款时计中,除了瞩目的天文学家动偶外,还另外搭载一个配备发条机制的自动装置——三维立体逆跳月球。这一精密月相显示装置以29.5天为周期运行,110年内无需调校。月球装置内部采用双层结构,具备独立的机械机制和隐藏于空心球体内的专属发条盒,分别与天文学家动偶和时钟装置系统相连接。这不仅是一个自成一体的自动装置,更是一项全新的钟表复杂功能。江诗丹顿为此申请了钟表技术专利,另外6项专利申请技术中包括:时钟机芯驱动系统,配备两组以不同方式运行的擒纵轮系;创新设计的两段式动力储存显示机制,通过正面钟面的两个独立区域,分段连贯显示总计15天的动力储存时长。

        另一项创新技术应用于正面钟面的24小时显示,以及背面通过太阳图案指针指示的月份、季节和黄道十二星座显示。为确保美观且读时清晰,两组显示设计必须始终面向观者。为此,24小时显示盘上的太阳/月亮人脸图案安装于滚珠轴承系统上,且底部增加配重,以保持垂直状态;背面的太阳图案指针亦配备类似的安装系统,确保在一整年绕钟面旋转一圈的过程中,中央的精雕人脸图案始终呈垂直状态面向观者。

        动偶创新技术

        动偶专利申请:

        动偶驱动装置的技术设计与创新,旨在确保其动作尽可能如真人般自然、连贯、流畅,以多平面立体形式呈现,且头部能够随手部动作灵活转动。整个运行过程还需保证完全静音。丰富的姿态变化,带来了更艰巨的挑战:动偶不仅要指示12个小时刻度,每小时还需指示12个五分钟间隔的分钟刻度,总计需要完成144种不同动作。为此专门研发出包含158个凸轮的驱动装置,通过机械时间记忆系统与时钟装置连接。此外还设计了音乐盒机制,可伴随动偶的动作,演奏出由木童(Woodkid)创作的美妙旋律。

        美学构思与设计挑战

        轻盈通透的视觉美感

        鉴于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尺寸庞大、构造复杂,且动偶驱动装置内的3,923个零件需占据大量空间,设计上应着力呈现出轻盈通透的视觉效果。因此,整件作品以水晶作为主要材质。基座外框采用这一透明材质,将内部的机械构造展露无遗。当动偶功能启动,各部件仿佛被注入生命力般开启精密运转,尽显机械技艺的奇妙魅力。为了在维持整体轻透效果的同时增加视觉上的平衡感,基座与上层结构之间设有两层底座,镶嵌青金石,生动呈现太阳系群星环簇的景象。

        装饰打磨艺术

        精准细致的零部件装饰打磨,是江诗丹顿时计创作中的核心工序,全新时计在这一方面面临着独特挑战。由于各部件尺寸较大,纵然微瑕也会被发现。其中,板桥和宝石镶槽的手工倒角打磨,以及陀飞轮框架和板桥的手工抛光处理更需谨慎。数量繁多的零部件令挑战更加艰巨。整件作品共有6,293个零部件,其中仅时钟机芯便包含2,370个零件,所有零件的装饰打磨均秉承高级制表的最高标准。

        星空穹顶

        玻璃穹顶的设计,源自对于诗意景象的浪漫构想:一位天文学家伫立于繁星璀璨的苍穹下。当然,这也意味着艰巨的技术挑战。由于穹顶直径达到40厘米,必须提供坚固的支撑,且不能破坏整体美观效果。最终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弧形支架,外观形似浑天仪,巧妙致敬这一18世纪的天文发明。

        要打造出悬浮于穹顶内的时间刻度,同样需要克服技术挑战,必须在确保质地轻盈的同时,兼顾强度与精准度。经过深入研究,制表师选择采用钛合金粉末烧结工艺,制作出极为精细而坚固的格栅结构,并嵌入经以金箔镀金处理的小时和分钟数字时标。

        艺术工艺

        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融多项艺术工艺于一身:

        珠宝镶嵌工艺

        硬质宝石和珍珠贝母细工镶嵌工艺

        水晶内嵌工艺

        大明火珐琅工艺

        机刻雕花工艺

        手工雕刻工艺:深浮雕和线雕

        铸铜雕塑工艺

        玻璃微绘工艺

          陀飞轮视窗和24小时显示窗的外缘分别镶嵌一圈长阶梯形切割钻石,共计100颗,总重约11.6克拉。天文学家动偶的身体上采用粒镶工艺,点缀122颗明亮式切割钻石,代表穹顶所呈现的星座中最主要的亮星。

          vacheron constantin

          时钟装置的底座表面镶嵌老矿青金石板,并采用硬质宝石细工镶嵌工艺,描绘出太阳系中的璀璨群星。每一颗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均以不同的弧面切割硬质装饰宝石呈现,美轮美奂。其中,地球为蓝铜矿,巧妙呼应“蔚蓝星球”的壮阔瑰丽;火星为红碧玉;木星为碎纹玛瑙,令人联想到星球表面缭绕的云雾;水星则为银曜石,再现其朦胧的暗色调。行星名称由精细的白色珍珠贝母嵌片拼镶而成,双色珍珠贝母营造出星辰闪烁的迷人景象。

          背面钟面的外缘环绕一圈细工镶嵌的长阶梯形切割月光石;内圈的12个扇形区域采用经过倒角打磨的水晶嵌片以细工镶嵌而成,表面镶贴金质十二星座图案。底部八角形基座外框的水晶面板上,以祖母绿切割半透明水晶嵌条勾勒出代表昼夜的日月图案。光线穿透其间,令基座内部动偶驱动装置的精密机械美感尽显眼底。

          背面钟面的中央呈现以矿物玻璃制成的星空图,镌刻金色星座和恒星图案。星空图以一个恒星日为周期(23小时56分钟4秒)持续旋转。透明星空图下方设有固定的深蓝色椭圆金属盘,实时显现观者真实视角观察到的星空景象。星空图外缘环绕两圈白色大明火珐琅圆环,以黑色、金色和红色转印字样分别标注出月份,以及季节、冬夏二至点和春秋二分点。

          动偶身上则以线雕工艺呈现出这位天文学家观测所见的星座图案。24小时显示盘上则采用深浮雕工艺,手工精心镌刻太阳/月亮人脸图案,周围饰以手工机刻雕花旭日纹,象征太阳发射出的熠熠光芒。背面钟面上的金质十二星座镶贴图案,以及用于指示月份、季节和二分二至的金质太阳图案指针,则采用深浮雕工艺悉心雕琢而成。

          vacheron constantin

          天文学家动偶形象采用传统雕塑技法制作。首先用黏土以手工雕刻出造型模具,再分成八个不同部分,逐一采用青铜铸造,确保动偶具备能够灵活动作的精细关节。动偶整体高度为28厘米,采用刻意弱化性别概念的形象设计,优雅的身姿宛若一位翩翩舞者。铸造完成后,各部件经过精心组装,并秉承高级珠宝制作标准进行装饰打磨。动偶身上采用线雕工艺手工雕刻星座图案,并以粒镶工艺点缀璀璨钻石,代表星座中的主星,最后通体经以3N黄金镀金处理。

          玻璃穹顶上浩瀚壮阔的星空图完全由艺术大师手工微绘完成,并未借助任何模板或机械工具。更艰难的挑战在于,由于星空图绘制于玻璃穹顶内侧,艺术大师必须以左右翻转、上下倒置的镜像构图方式进行创作。整个过程极为复杂,不容任何失误,仅动笔前的研究尝试便耗费了整整六个月时间,最后的绘制工序耗时三周。

          致敬深厚文化渊源

          2025年9月17日至11月12日,全新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将瞩目亮相卢浮宫举办的“机关巧艺”展览,作为核心展品展出,为江诗丹顿与卢浮宫的合作再谱浓彩篇章。

          卢浮宫博物馆装饰艺术部主任Olivier Gabet表示:“为了呼应江诗丹顿创作的动偶装置,卢浮宫从丰厚典藏中臻选出多件珍贵杰作,礼赞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复杂机械装置和科学仪器的探索热情。全新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不仅令人联想到精妙的科尔多瓦自动装置和埃及水钟,其中的诸多元素亦是向17世纪浑天仪钟或多面钟的遥远致意。跨越不同时代和文明,艺术工艺传承的薪火从未熄灭。”

          除了江诗丹顿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外,此次展览还将呈献卢浮宫珍藏的12件传奇杰作,包括:

          “创世纪”(La Création du Monde)天文座钟,1754年觐献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2016年在江诗丹顿支持下修复

          孔雀造型动偶装置,铜合金材质,问世于962年或972年

          镌刻红衣主教黎塞留(Cardinal Richelieu)纹章的马车钟,约1640年由François de Hecq于法国制造

          饰有古希腊擎天神阿特拉斯(Atlas)托举浑天仪雕像的座钟,青铜和复古黄铜材质,约1800年产于法国或意大利

          骷髅造型座钟,银质和镀金黄铜材质,约1640年至1660年间由Jean Roussuea于瑞士日内瓦打造

          铁质和黄铜材质球形钟,法国现存最古老的注明制作年份且具有制作师署名的时钟,1551年由Jacques de La Garde于法国卢瓦尔河谷(Loire Valley)布卢瓦小镇(Blois)打造

          方塔造型座钟,银质、青铜和黄铜材质,约1585年至1600年间产于德国

          配备三角形底座的浑天仪座钟,黄铜、银质和精钢材质,约1600年至1615年间由Pierre Noytolon于法国里昂制作

          多面座钟,铜合金、银合金、蓝钢和玻璃材质,1662年由Pierre Sevin打造

          一座埃及雪花石(日晷),问世于托勒密王朝时期(?)/ 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年 - 395年)

          一个由阶梯构成的日晷指针(Gnomon),配有铜合金制成的托特神小雕像

            与江诗丹顿风格及传承总监Christian Selmoni先生对谈

            何种契机下,您产生将此款座钟精妙的动偶装置用于报时的创新构思?

            江诗丹顿的制表师、设计师、工艺大师和构想者们一贯秉持超越自我、追求高级制表极致的想法,同时忠实延续品牌风格精髓的创作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萌生了将动偶装置与时钟机制融于一体的创新构思。自古希腊和波斯帝国首次出现有关动偶的记载至今,尚无资料显示动偶装置曾在时钟作品中发挥时间显示作用。据记载,机械动偶一直作为独立装置呈现,或者仅为钟表作品增添生动的装饰效果。我们希望以全新视角重新探索动偶装置和钟表制作艺术,决定在时计中引入以动偶指示小时和分钟的复杂功能。这一大胆构想,也正是项目诞生的起点。

            这一创作主题正体现了江诗丹顿深厚的制表底蕴。品牌诞生于科学与艺术蓬勃发展的18世纪。彼时正值启蒙运动时期,秉承科学精神创作的精巧装置风靡一时,呈现出精密机械内涵与艺术美感的巧妙交融。机械动偶可通过丰富多样的形象呈现,我们最终选择了人偶造型,因为其中蕴含的人文哲思更契合品牌制表精神。

            vacheron constantin

            要打造这样一件在技术与艺术层面饱含复杂精妙匠心的作品,创作团队如何突破极限?是什么激励团队成员在历时七年的研制周期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

            这是一场漫长的人文探索征程,整个项目的关键在于将一群同样满怀热情、才华横溢的人才凝聚在一起,鼓励大家共同逐梦,挑战彼此的创作边界,同时又相互支持。在每个阶段,我们都致力超越极限,这是一个不断挥洒创意、大胆发问、逐步拓进的过程。不过,创作中虽然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考验,但也不乏憧憬和乐趣。我们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默契的合作,大家相处融洽,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此次创作可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集体创作探索。

            在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过程中,最大的技术挑战是什么?

            最大的技术挑战当然是打造动偶驱动装置,并融入时钟机制中。为了驱动动偶完成144种不同的动作,我们研制出一个具备158个凸轮的转盘机制。要实现动偶时间显示复杂功能,还需配备机械记忆装置,在时钟与动偶装置之间传递信息。此外,我们为动偶的机械之舞创作了两段不同的配乐,因此必须专门研制出两组独立的机械音乐盒。François Junod曾坦言,在他的动偶创作生涯中,从未遇到如此棘手的项目。而时钟机芯的尺寸更是在江诗丹顿作品中前所未见。仅以陀飞轮为例,其尺寸超过腕表中陀飞轮装置的两倍。其中,平衡摆轮(不含调节螺钉)直径达16.8毫米,马耳他十字造型框架直径为28毫米,固定横杆的长度更是达到43.3毫米。即便在如此硕大的尺度下,也不容许有丝毫误差。

            您能否介绍一下,复杂的外观装饰为创作带来了哪些挑战?

            在美学层面,我们在完成内部机械装置的设计后,面临的首个挑战便是确定外观装饰方案。在开始这一精细工作之前,仅仅是筛选和采购材质便耗费了大量时间。例如,为了给内含动偶驱动装置的基座部分安装水晶外壳,需要品质上乘的大块水晶原石,我们历经整整两年的寻觅,才找到理想的原料。收集完全部水晶原料后,又迎来更多挑战:从切割到机械加工、再到手工装饰打磨,直至将水晶面板小心翼翼地安装于基座上,每一步都必须克服诸多困难。另一项艰巨挑战是由品牌委托合作的艺术家在玻璃穹顶上手绘星空图。整个过程不借助任何模板,仅用纤细画笔,在玻璃内侧以镜像构图方式完成创作。

            在作品的阐述中,您提到了哲学意义。除了受到启蒙时代影响之外,您认为这一理念在这件作品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我认为哲学层面的意义体现在每位观者在凝视这款座钟时所产生的个人解读。制表师希望融入一些象征特定美学哲思的细节元素。例如,数字“8”不仅代表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也象征着无限的概念。这一意象被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La Quête du Temps寻迹时光座钟的底座以及支撑上部结构的水晶柱均为八边形,而整个动偶装置则安置在一颗八角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