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佳作将于今年4月1日在韩国重映,纪念张国荣逝世17周年。因为一部《寄生虫》而被称为亚洲之光的韩国,在今年奥斯卡落幕后霸屏了好一阵子,不少人也跟着酸了好一阵子。最近《霸王别姬》的重映又让很多人留下了羡慕的泪水,毕竟这4K修复版的动态海报就足够惊艳了。
为什么,不论什么时候提起《霸王别姬》都能引起大家的讨论呢?我们先来看看这部电影有多牛。
- 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 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
- 第51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 第27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 第15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外语片
- 第4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最佳外语片奖
- 第4届日本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
这里非常有必要插播几张每见必夸的照片。1993年,张国荣、张丰毅和巩俐出席戛纳电影节时的海边随拍,是很多心目中的经典合照,巩皇的单人照就更不用多说了。
这部电影一共斩获了38个国际大奖,2005年还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豆瓣的评分也达到了9.6分,位列中外所有佳片第二。
而这部电影继1993年首映、2017年重映后,第三次在韩国的大银幕播放。这对韩国人来说又是一次绝对福利。韩国人到底有多爱港片,多爱张国荣呢?热门韩剧《请回答1988》开场就是主角们聚在一起看《英雄本色2》。获得第40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影片,同时创下韩国历代电影票房冠军的《极限职业》,也在影片结尾向《英雄本色》致敬,甚至还用电影主题曲《当年情》作为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也借着即将重映的机会,和大家一次再次重温经典。
电影艺术,不用酸
这部电影由陈凯歌执导,是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的文艺片。故事发生在20 世纪 20~80年代,影片围绕两位京剧名伶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开,三位主角之间的爱恨纠葛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着当时的社会现状。
对于这部电影的赞誉,想必大家都听了很多,电影想要表达的核心即便是拿到现在来看也依然发人深省。除此之外,《霸王别姬》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运用都非常值得借鉴学习。比如说,巧妙的灯光运用。
以及,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镜子。看过《演员的诞生》的朋友就一定知道,陈凯歌导演特别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使用镜子这类媒介,侧面烘托剧情,或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而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就是角儿们举手投足间的眼神和细节],暗流涌动的细腻,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表演。
很多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往往都会不由得感叹一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个故事很大,大在复杂的时代背景跨越,让你头晕目眩来不及反应,这个故事又很小,小到只是在描写三个人的生活。这段“不疯魔不成活”的台词,无论什么时候拿出来品味,都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不疯魔不成活才能出第二个《霸王别姬》
而这句“不疯魔不成活”的思想也贯彻在整部电影的台前幕后,主演们为了演好角色自扇巴掌、真枪实弹地挨板子、为了克服恐高喝白酒“跳楼”都不算什么。
《霸王别姬》还疯在场景设计。因为这是拍老北京的戏,但老北京的很多场景都已经消失了,如何还原老北京的大街小巷、戏园班子?陈凯歌找到了中国“建筑业制图法”第一人——杨占家。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场景,全部是杨占家研究大量戏班资料、走遍街道、跑遍园林得来的成果。
最直接的美的享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电影精神内核的赏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对于《霸王别姬》多国海报设计,大家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很美,很绝。这幅海报堪称电影最有意境的一版,通过镜子给人一种镜花水月,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感觉,而居中的人物扮相也恰到好处地将“国粹”这一重要电影元素突显了出来。
这两个版本的海报在整体画面色彩上的运用都不复杂,相反留白很多,只露眉眼和半侧脸的形象,形成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家对主人公的故事产生了更多好奇。
最后一定要提的就是香港版海报,乍一看和意大利版海报非常相像,但是不同的是这一版在右下角加上了“戏外”的程蝶衣。对角线设计的构图,错落有致,一白一黄,戏里戏外,仿佛超越时空在对话,简单明了地突出主题“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难辨真假。
时隔27年,《霸王别姬》这部可以称作为华语之光的电影,又将通过大银幕和大家见面,一方面,我们感动于能够再一次以电影该有的方式看到张国荣鲜活的表演,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感慨那个似乎再也回不去的电影最好的年代。
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电脑特技,没有什么流量明星,没有什么资本控制,但却拍出了中国最好的电影。